
&苍产蝉辫;致敬耕耘,珍惜硕果
亲爱的老师、同学们:
大家好!金秋九月,天高云淡,当凉爽的秋风拂过校园,带来阵阵稻谷的醇香,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喜悦的节日——中国农民丰收节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想和大家聊聊耕耘与收获的故事,谈谈劳动的意义,以及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。你们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背的二十四节气歌吗?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”,短短二十八个字,是农民伯伯总结一年四季气候规律的伟大创造!他们仰望星空,观察日月星辰的轨迹;俯身大地,记录草木荣枯的规律,历经无数个春秋,将天文、气象与农事完美结合,编织出这张精准的“时间密码”。立春播种、谷雨插秧、芒种收割……每个节气都藏着农耕的智慧。他们用节气指导生产,告诉我们何时播种希望,何时守护成长,何时收获硕果。24节气表不仅是农耕的指南,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,展现了农民伯伯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无穷的创造力。秋分时节,昼夜平分,寒暑交替,是一年中最具诗意的节气_x0008__x0008_之一。从2018年起,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_x0008_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。它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,更是对亿万农民辛勤付出的致敬,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弘扬。 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这首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古诗,生动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。他们用粗糙的双手,在土地上书写着生命的华章;用辛勤的汗水,浇灌出金黄的麦穗、饱满的果实。春种秋收,寒来暑往,每一粒粮食的背后,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。
同学们,你们可曾想过,一碗白米饭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能端上餐桌?在海南的杂交水稻试验田里,袁隆平院士的团队曾记录过一组数据:从浸种催芽到插秧,从田间管理到收割脱粒,每一粒稻谷需要历经160多个日夜的守护,凝聚着农民们120余次的弯腰劳作。当我们在食堂看到有人将没吃完的饭菜倒进泔水桶,可曾想到烈日下汗流浃背的身影?可曾听见被浪费的粮食在无声哭泣?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,这些粮食足以养活2亿人口。节约粮食,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我们与土地、与劳动者_x0008__x0008_之间最珍贵的约定。回望历史长河,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。北宋文豪范仲淹幼年家境贫寒,每日以稀粥充饥,却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下“先天下_x0008__x0008_之忧而忧,后天下_x0008__x0008_之乐而乐”的千古名句;明朝清官海瑞“布袍脱粟,令老仆艺蔬自给”,以简朴生活践行清廉_x0008__x0008_之志。在新时代,“光盘行动”发起人徐侠客用十年时间走遍全国,发起“晒空碗”活动,带动上亿人参与。这些故事告诉我们,珍惜粮食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,更是对家国责任的担当。
其实,学习和种地有着异曲同工_x0008__x0008_之妙。新学期伊始,我们就像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,为自己定下目标,在学习的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,这就如同夏天的杂草,需要我们不断地“除草”,克服困难、坚持努力,经过不懈的耕耘,终于在“秋天”收获知识的硕果,取得优异的成绩。当我们在知识的田野里日复一日地耕耘,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,终将在秋天化作沉甸甸的收获。那时,我们翻开满分的试卷,就像捧起金灿灿的麦穗;我们站在领奖台上,就像站在丰收的田野里,感受着努力带来的甘甜与喜悦。让我们带着对丰收的期待,在新学期的土地上,用心播种,用力生长!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传承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。它不仅是“昼出耘田夜绩麻”的勤劳,更是“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”的智慧;不仅是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的期待,更是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敬畏。让我们以丰收节为契机,将珍惜粮食的意识融入日常,把勤奋学习的行动化为习惯,在人生的田野上,用汗水浇灌梦想,用坚持书写华章!
我的发言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